7月19日,中石油地下儲氫庫儲蓋層巖石物性綜合表征測試項目成交結果,成交單位為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廊坊分院。這一項目的啟動也標志著中國石油啟動了地下儲氫庫前期勘探工作。
6月27日發布的該項目招標公告顯示,項目招標人為中石油深圳新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中石油所承擔的制氫儲氫機理、新材料與新方法研究”項目課題六“天然氫賦存與地下構造空間儲氫機理研究”中擬針對松遼、鄂爾多斯、四川等盆地內大慶、長慶、西南等油氣田的儲蓋層巖石樣品開展測試分析,從而進行地下儲氫綜合選址評價。本次招標項目是研究內容針對地下儲氫庫儲蓋層巖石進行X射線行射全巖及粘土礦物含量、低溫氮氣吸附、低溫CO2吸附、微米CT、場發射掃描電鏡、FIB/SEM、巖石力學參數等測試分析,獲取巖石樣品的礦物含量、孔隙結構、力學參數等數據。基于以上研究內容,本次測試化驗共計包含6類服務項目,共計270樣次。
目前我國主要儲能技術是抽水蓄能,而壓縮空氣儲能、飛輪儲能、超導儲能、超級電容以及各種電池等儲能技術研發應用正在發展中。但是由于各種因素影響, 上述這些儲能技術尚難以滿足大容量長時間的儲能需要。初步研究表明,地下儲氫是解決大容量長期儲能的有效途徑。從地質角度來看, 地下構造適合儲存氫氣,在剩余能源生產時,可以將剩余能源轉化為氫氣并作為能源載體將其儲存在地下構造中, 然后在能源需求高峰時采出投入應用。
地下儲氫地下儲氫庫技術始于20世紀70年代,英國、德國、美國、阿根廷等國家陸續開展了鹽穴、枯竭氣藏、含水層儲氫的全尺寸實驗以及工業示范。歐美等發達國家在地質選址評價、庫容設計、建庫工藝包以及儲氫庫運行監測等方面具有先發優勢。
我國地下儲氫庫研究起步較晚,此次中石油開啟了地下儲氫研發并為尋址而開啟勘探和招標工作,我國儲氫技術和實踐也將獲得巨大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