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委員會日前發表報告稱,從長遠來看,在德國本土制綠氫不具備經濟性。弗勞恩霍夫系統與創新研究所 (Fraunhofer ISI) 的論文稱,如果以消費者和工業成本最低的方式建立氫經濟,則到2050年德國將完全喪失電解能力。根據上個月德國更新的國家氫能戰略,德國計劃僅到2030年就完成10吉瓦的電解產能。報告還表示,在成本優化場景下,由于法國和西班牙在可再生能源發電方面擁有更有利的條件,法國和西班牙將成為歐洲最重要的制氫國。

報告同時還表示,與通常持有的假設相反,歐盟國家不必從其他大陸進口大部分氫氣,因為在歐盟本土制氫成本將更低且制氫量將足以滿足歐盟國家需求。研究報告負責人Tobias Fleiter告訴 Table.Media, “這對歐盟委員會來說也很有趣,這表明歐盟的可再生能源潛力仍然巨大且具有成本效益”。然而,報告還指出,在對結果進行解讀時必須考慮“許多限制”,在歐洲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潛力的主要障礙包括當地社區的反對、抑制性的當地政策和監管框架、官僚主義以及熟練勞動力和原材料的短缺。報告還表示,如果諸如氨、乙烯和海綿鐵等氫衍生物不再在歐洲生產而是進口,歐洲對氫的總體需求量將下降三分之一。“我們幾乎會有一個不同的能源系統,”Fleiter表示。
根據電氣化程度和氫使用范圍的不同,弗勞恩霍夫研究人員對2050年歐洲能源系統的各種情景進行了建模。報告表示,即便德國本身不生產任何氫氣,它也將是歐洲最大的氫氣消費國之一。報告中的場景將可再生能源作為能源系統的主要組成部分,約占總發電量的90%,而風能和太陽能約占可再生能源發電總量的80%,生物質能、具有碳捕獲和儲存功能的聯合循環燃氣輪機以及核能等可控能源的發電量均低于5%。